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新万博好玩吗值得去吗 > 新闻动态 >
今天,咱们来聊聊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代空空导弹——“霹雳-2”。
回想当年,国内工业基础薄弱,材料匮乏,能克服重重困难将霹雳-2空空导弹成功实现量产,本身就是一项非凡的成就。
可惜的是,霹雳-2空空导弹的批量生产过程,最初对它的性能预期过高。从1972年投产到1983年停产,总共生产了2950枚。
张廷发将军在其回忆录中提到,霹雳-2导弹的实际作战效能与宣传中的“克敌制胜”还有相当大的差距,这着实令人担忧。
2950枚,如此大规模的生产,虽然意味着取得了批量生产的胜利,但也让人不禁疑问:是不是有点太多了?
霹雳-2导弹价格不菲,每枚高达5万人民币,这甚至比当时国内最好的轿车——带空调的红旗CA770还要贵。
范恒光老人回忆说,当年老款红旗轿车,大号双排座和新款小号双排座售价均为三万元,小号三排座三万五千元,大号三排座不带空调三万五千元,带空调则四万元,防弹版则要八万元。
接下来,兰台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国产霹雳-2空空导弹。
我国早期研制的空空导弹,例如霹雳-1、霹雳-2和霹雳-8,主要依靠借鉴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,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制生产。
没什么好羞愧的,谁也不是天生就会的。
兰台多次强调,考虑到当时极其贫困的条件,能够大规模生产那些世界最先进的武器,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。
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空空导弹——霹雳-1,其设计蓝本源自苏联的K-5M型近程空空导弹。
K-5M导弹是苏联自行研发的首款空空导弹,于1955年问世,标志着其空战能力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1958年,我国引进苏联米格-19战斗机时,同步引进了配套的K-5空空导弹。当年,我们就着手仿制这种导弹,并将其命名为“霹雳-1”,标志着我国空空导弹研制事业的起步。
历经五年潜心研制,“霹雳-1”空空导弹直到1963年11月才完成定型试验,次年正式定型投产。
“霹雳-1”导弹只能算作是试验性产品,真正实现空空导弹的规模化生产,还得等到“霹雳-2”的出现。
苏联K-5M空空导弹作为苏联首款自主研发的同类武器,存在诸多设计缺陷,实际作战效能低下。
这款导弹的射程非常短,制导时间只有短短12秒,必须始终依赖飞机雷达的引导信号才能飞行。
正是因为技术难题的存在,国内对“霹雳-1”导弹的运用仅限于训练,甚至连配套的飞机上的雷达都未引进。
1958年,“九二四空战”中,我军缴获了一枚未爆炸的美国AIM-9响尾蛇导弹,这是空军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。
正是这一突破,令苏联的空空导弹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
1958年,中国按照协议,将缴获的美国AIM-9响尾蛇导弹移交给了苏联。
苏联不仅得到了中国提供的“响尾蛇”导弹实物,还依靠瑞典上校温纳斯特罗姆提供的完整设计图纸,从而全面掌握了这种先进导弹的技术。
苏联的仿制工作进展非常顺利。
1961年,苏联成功复制了美国的AIM-9“响尾蛇”导弹,这是全球首款采用红外制导技术的空空导弹,标志着空战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。
这款空对空导弹被正式命名为K-13。
按照中苏协议,苏联完整地交付了K-13空对空导弹的技术图纸和实物样品给中国。
中国从1965年起开始仿制苏联的K-13空空导弹,并将其命名为“霹雳-2”。
霹雳-2型导弹由六部分组成:红外寻的器、控制舵机和引信机构、备用引信、弹头、火箭发动机以及尾翼。
一枚导弹,由多达1075种不同的零部件构成,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。
“霹雳-2”问世时,其先进程度堪称全球空对空导弹的佼佼者。
对当时的中国来说,研制这种导弹如同登天之难,因为国家百废待兴,基础薄弱。
苏联不仅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图纸和实物导弹,但中国仅是仿制生产就耗费了整整七年时间。
仔细想想,当初最大的难题是基础技术太差。就拿“霹雳-2”导弹来说,它经常出现引信提前爆炸,这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国内材料不行。
当时,这个问题根本找不到答案。
直到1972年7月,在各方反复协商和讨论后,“霹雳-2”导弹才最终定型投产。
直到1972年9月,“霹雳-2”导弹才在位于汉中南峰的012基地202厂正式投产,该厂在80年代末已停止运作。
兰台认为,考虑到当时中国家底薄弱的困境,能够成功仿制并批量生产“霹雳-2”导弹,本身就已是一项巨大的成就。
关键在于:明知“霹雳-2”导弹存在因材料和工艺导致的不可克服缺陷,为何还要生产2950枚?
这枚导弹造价高达五万元,可不是个小数目。
红旗轿车从1959年首辆CA72问世到1981年停产,总产量竟然不到2950辆,这实在令人意外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“霹雳-2”导弹的实际作战能力缺乏验证,至今未曾成功击落过空中目标。
1982年,一次敌机侵犯我国领空的事件中,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张廷发将军在其回忆录中记载:我军战机在最佳时机发射了两枚霹雳-2导弹,但最终均未击中目标。
张廷发将军对此事高度重视,亲自检验了“霹雳-2”导弹。检验结果显示,该导弹的质量问题源于定型阶段的基础材料和生产工艺缺陷,这些缺陷一直未能有效解决。
中国从以色列引进了“怪蛇”空对空导弹技术后,“霹雳-2”导弹的生产线正式停产。
1987年,上级正式下令,位于汉中的南峰厂(202厂)停止生产“霹雳-2”导弹,并拆除相关生产线。
军事史料《〇一二基地史》由朱中和、陆鑫、姜学铭、钱汉皋等编纂,由〇一二基地史编辑办公室出版发行。
凌翔在《兵器知识》2002年第6期杂志上发表的文章《中国第一种空空导弹“霹雳-1”研制过程》,详细记述了这款导弹从研发到最终定型服役的历程。
范恒光和红旗汽车的亏损问题,是《汽车商业评论》高鹏文章探讨的焦点。
张廷发将军的回忆录,由蓝天出版社出版发行。
